在申請碩士時,當被問及為何只申請英國大學,常開玩笑說因為想練就一副正統英國口音。
我一直就是 John Oliver 和 Last Week Tonight 的忠實觀眾,原因是欣賞節目內容上從幽默的切入點去針貶社會議題,但也不得不承認主持人那優雅的英國口音實在很是讓人憧憬。
撇開玩笑話,我當初在乎口音的原因,或許和各位爸爸媽媽替小孩評估英語教學質量時的考量也相仿——期待孩子能學習到最正統口音,避免因為口音差異而嚴重影響英語學習與國際溝通的效率。
也因此,當我在準備出國,有機會去體驗「口音與學習是否有影響」的衝擊前,我是以觀看大量的無字幕英劇和節目,期望屆時能迅速適應語言環境。然而,等我實際到了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就學後,才意識到口音帶給我的衝擊遠遠不是這麼單純。首先遇到的第一個狀況是,必須適應的不僅止於一種英國口音。在入學典禮上,透過學校提供的官方數據得知,學程內的 200 餘位學生分別來自 44 個國家,也就是說,在我入學前對於一個國際化群體所營造的口音環境,是抱持著錯誤認知的(以為只有一個英國口音)。實際情況是,在每次的分組討論、團體專案研究…等,要面對的是各式各樣、各個國家的不同口音。更不用說除了同學以外,課堂講師和校園中其他領域的學者也來自各地。
口音應該要如何選擇、該如何練習、如何適應?
在這裡依自身學習經驗,分享以下三點建議:
1.選擇喜歡的口音作為口說的基礎
正如同我在求學時必須接受各種口音,而在口說方面,建議建立自己的口說習慣,若有相對熟悉或偏好的口音,也可運用相關素材或教材來增加練習的動力。
2.從大量且多元風格的閱讀中去累積掌握語意的能力
以自身經驗,閱讀能幫助熟悉掌握關鍵字與迅速理解句構邏輯的技巧和直覺,不用完整理解所有字詞就能掌握文意,這樣的能力便能面對陌生口音時能迅速適應的彈性。
3.接觸更多元的英語活動和視聽素材
最後,也是最直接的,要盡可能去接觸英語相關的活動。現在有很多像是念讀本或劇團的活動,參與課外的外語活動去體驗發音和用詞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切入點,也是實際練習和適應英語口說的好機會。
就像在台灣說的閩南話,隨著居住地的不同,在口音及用法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在英國的英語也是如此。舉例來說:到了當地開始真正理解英國口音間的差異後,才知道我在開頭提及的 John Oliver,其口音也並非我們所熟知的標準英國口音 (Received Pronunciation),而是參雜著伯明罕和利物浦等地的地方口音。在英國流通的口音數量也多達 15 種,也就是說,即便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也需要有應對口音的彈性和語意理解能力。
在此希望能以自身經驗來對「漂亮口音才是學習」的想法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應該說,若學英文的最終目的是要作為溝通的工具,應保持對於多元口音理解上的彈性,在現今世界化的環境中才能在學習上較有效應。
作者簡介|Henry Chen
- 劍橋大學商業管理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 經濟學系學士
- 劍橋大學商學院教育研究社共同主席
- 創辦並經營教育科技 (EdTech) 新創公司,致力透過遊戲化方式增進學習參與度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