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Sonya,
前幾天發生了一件讓媽媽我有點難過的事,想與妳聊聊。
如同往常去接小孩放學,看到哥哥衣服髒兮兮的,我很隨口就問 “What happened?” 想知道發生甚麼事,結果哥哥只說:「媽媽妳講中文啦!」。之前也會這樣問孩子,他們是聽得懂的,突然被哥哥這樣說,當下我自己覺得好像做錯了甚麼,有些慌張的用中文再問了一次。
事後,媽媽我自己反省,是哪個行為讓孩子不舒服嗎?於是我問了哥哥,他支支吾吾解釋,因為同學都在旁邊,他覺得講英語好奇怪。原來小孩已經有同儕概念,不想被同學覺得是異類,所以要媽媽說中文才不會讓人覺得他跟同學不一樣。也因為和之前與媽媽英語互動的心態大不相同,才讓媽媽覺得受傷。同時聯想到自己在當英語老師時,每次電訪,爸媽總是反應小孩在家都不說英語。
這些都引導我思考,對於孩子,在英語學習以外的場所講英語到底自不自在?想想,其實我自己也有憋扭的地方,像是有次在逛大賣場看到很少見的 mascarpone(瑪斯卡波內乳酪)跟女兒在討論可以做 tiramisu(提拉米蘇)就引來路人的側目(我就只講了這兩個英文單字XD)。相對的,如果在公共場合聽到有人正在講外語,其實我也會偷偷看一下是誰正在講不一樣的語言。這樣一來,似乎有些理解哥哥為甚麼要我說中文,以及之前學生為什麼在家不講英語的心情了。
但是,語言就是需要在日常中使用才能學習,所以我還是覺得應該要跟孩子用英語互動。想了幾個溝通方向,也想聽聽妳的意見;第一,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同語言在互動著,就像在台灣也有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等,所以英語也只是溝通的語言之一,媽媽還是會用英語繼續跟孩子互動。第二,要讓孩子真正體驗英語是種語言是可以使用的,例如:運用網路與國外朋友互動溝通、找個美式餐廳學習看英文菜單點餐…等等,找機會運用英文成為生活化。妳覺得還有哪些方式是可以讓「講英語」不那麼憋扭的呢?期待妳的分享喔!
Best wishes,
Lizzy
Dear Lizzy,
首先要稱讚一下 Lizzy,是反思力非常高的媽咪,有著高度的覺察、深度的理解,與柔軟的身段,這樣的媽咪,在愛中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再次一起活出豐盛,也能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獲得療癒並進一步讓自己更加成熟。當妳的孩子好幸福啊!
另外也要恭喜貴公子,已經脫離前運思期的自我中心,開始覺察與理解「我」與「非我」,從關心自己的需求、欲望、情感,從而擴大到對別人的權利或興趣,也就是已經開始處理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了。這就是為什麼當他發現我們家和別人家不一樣,而會開始覺得難為情的原因。
事實上,在我身上也曾發生過和妳一模一樣的的故事!小孩能察覺得到,大人自己也不難發現,在外面說英語確實很容易引來側目。我認為這跟台灣過往的教育在多元文化與世界觀的培養上付之闕如有關,我們都在追求和別人一樣,教育型態讓個體不能當黑羊,對黑羊有著無聲的猜疑、好奇與不接納。好消息是我覺得說英語會讓孩子難為情的這種情況,應該不會維持太久,在雙語國家的政策引導下,很快的令公子學校的課程安排中,每天都可能會接受數小時的英語練習,很快的,不管是他還是學校的老師同學,在課堂中或課室外,夾中夾英的情況反而應該會變成常態。
回到 Lizzy 的問題,我們究竟還要不要繼續和孩子在公眾場合運用雙語呢?如果媽咪是直覺反應而使用了英語,那就用英語,遇到孩子反應再調整成雙語就好,若孩子反應不喜歡,妳已經馬上用中文了,回家後可以跟孩子解釋媽咪不是故意的,就是脫口而出而已。另外,如果家長要公眾場合使用英語卻擔心孩子難為情的話,可以減少提問的用語,多用肯定句和祈使句等,少用問句,那麼孩子就可以用動作或行為回應,無須口頭回應,可以減少他敏覺文化差異時的尷尬。度過這個時期,孩子對於世界的理解隨著英語程度同時成長時,他便能理解,英文就在生活中,進而更加自然的使用英語了。
Sonya
作者簡介|范雅筑 Sonya
● 獲《微軟》選為「全球創新教育專家」
● 《托福測驗》官方講師
● 15 年英語教學資歷
● 教育博士
作者簡介|Lizzy Chen
● 龍鳳胎媽媽
● 現為英語教學網站工作者
● 曾任英語教師
(封面圖片引用自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