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諮商室】雙語教育給家長的壓力──在家需要講英語嗎?

近幾年,「雙語教育」是熱門的議題,在教學現場,考驗著老師教學能力與學校的行政配合;在學校外,是許多家長的焦慮。擔心孩子聽得懂英語嗎?家長開始擔心孩子在雙語教育政策下,英語聽不懂、學科也學不好,該如何自我加強?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先認識台灣雙語教育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雙語教育」?在台灣指的是使用國語及英語做為授課語言,現階段以生活藝能課程(佔學生課程的 1/3)使用英語比例較高,其他學科(如數學、自然、社會學科…等等,有考試壓力的主科)還是維持國語。雙語教學大概可分成兩類: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語言與學科結合的學習)與 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英語為授課語言)。

語言與學科結合的 CLIL 教學模式,以進行英語學習並同時加上體育、音樂、美術…等等專業科目學習。因配合學科進行英語教學,在課程設計上孩子需先學習 20~30 個以上的學科相關單字或句子,老師即可進行 CLIL 教學。 

另外一種 EMI,則是採取英文為授課語言,且著重生活藝能課程,而非任何學科(如數學、自然或科技等)。老師使用簡單的英語,配合肢體動作及圖片、影片,教導學生逐步學習,例如:打籃球、認識自己、學會畫畫技巧、認識學校環境、學習野外求生…等技能。以能力(skills)為導向,強化學生生活藝文課程的能力,英語只是溝通工具,並不是學習主軸。即使學生聽不懂,但是看到老師的動作、一步一步(如嬰兒學步般),就學會一項能力。英文的指令,聽多了加上配合動作,也就知道英語意思。

讓孩子不經意開口說英語

在雙語學校裡,例如:以 EMI 為操作課程,孩子大約每天都有 2─3 節課的英語授課課程。即使在英語授課的課程中,必要時,有些關鍵字詞,老師也會使用中文給提示,家長不用擔心學生跟不上學習。孩子透過動手做、老師示範、分組合作等教學模式來學習,英語能力提升是情境式的,孩子在英語聽講的環境中,自然且不經意的學會數數字、顏色、身體部份、動作、煮食等生活技能所需的英語,讓學生不經意地開口講英語了! 

我在台灣指導許多國中小雙語學校,看到孩子自然地跟著外籍老師或本國老師,透過複誦(echo)英文加上動作,學習外語。不需要中文翻譯,而是直接地了解這些英語的意思! 例如:Boys, line up here; girls, line up there. You and you, group 1; you and you, group 2, …等等實用句,讓孩子在體育課時,聽得懂也跟著動起來。依我觀察,因為透過探索及自己動手做,學得更多,也能自然沉浸在英語環境中。

使用語言需要長期醞釀及創造使用環境

學習需要時間,透過自然與不經意地語言學習環境,更需要時間。家長不必太擔心,「聽不懂」是很自然的現象。依據各種研究顯示,孩子平均需要 2~3 年的內化期,才能漸漸地聽得到、說得出,不可能在短期間就學會的。只有在這種慢慢自然的學習環境中,孩子才不會畏懼說英語、才能真正使用英語。

雙語教育,其實就是要創造這種語言使用的環境。過去傳統的英語課程,著重在背單字、學文法。如能以上方學習模式,孩子就自然聽英文、說英文,配合老師教學、動作與學習步驟,慢慢知道課堂上的操作。在這種環境下,英語會講了、學科能力也落實了。

少一點憂慮,多一點鼓勵

不僅孩子,身為家長的我們也需要適應、體會學校雙語教育的創新作法,給學校多一點支持,也給自己的孩子更多的鼓勵,孩子學習雙語,需要長時間,也需要同儕團體互動,不要因為孩子一開始聽不懂,便著急地用各種補救課程填滿孩子所有的生活。有了優質、自然使用英語的環境以及家長們的陪伴,不用擔心孩子學不會。說不定 2─3 年後,孩子就可以主動跟說起英語了!

 

作者簡介|陳超明 教授
● 致理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雙語教育完整手冊》暢銷書作者
● 曾任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 參與各縣市多項雙語教育計畫
台灣國際人才發展協會理事長

封面圖片 Freepik

▼了解更多雙語教育未來▼雙語教育大未來:掌握最新趨勢與發展,讓孩子在教學實驗場中勝出!》作者|陳超明

Leave a Reply

限時熱賣中

   

限時熱賣中